1618年5月23日,捷克的新教徒反抗天主教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,发生了著名的布拉格事件,标志着三十年战争的开始。
费迪南德二世于1619年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,他的统治加剧了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间的紧张关系。
1620年11月8日,天主教军队在白山之战中击败捷克新教军,捷克的反抗被镇压,战争局势进一步恶化。
1625年,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为了支持新教徒,决定介入三十年战争,但在1626年的拉普拉特战役中遭到失败。
1629年,费迪南德二世颁布恢复宗教和平法令,试图恢复天主教的控制,但反而引发了更多的冲突。
瑞典国王古斯塔夫·阿道夫于1630年入侵德意志,成为新教徒的主要支持者,战争形势发生改变。
1631年,瑞典军队在法尔斯特战役中取得胜利,进一步巩固了瑞典在战争中的地位。
1632年,瑞典国王古斯塔夫·阿道夫在吕岑战役中阵亡,这对新教徒造成了重大打击。
1635年,德意志和平条约签署,瑞典和新教徒的联合势力与天主教势力之间的冲突暂时缓和。
西班牙在1640年重新介入战争,试图恢复其在欧洲的影响力,使战争再度升级。
法兰西在1643年决定支持新教徒,参与到三十年战争中,进一步复杂化了战争局势。
1645年,瑞典与新教徒联合军队在诺尔丁战役中取得决定性胜利,战争的转折点逐渐显现。
1648年,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署标志着三十年战争的结束,确立了现代国际关系的基础,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。